返回首页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华育
新闻动态
产品中心
技术文章
销售网络
客户留言
联系我们
 
教学实训设备
电工电子技能实训装置
电子工艺实训考核装置
电工电子实训室设备
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
电机及变压器实训装置
供配电技术实训室设备
机床电气实训考核装置
传感器技术实验室设备
过程控制实验室设备
工业机器人实训设备
PLC实训装置
工业自动化实训室设备
物联网技术实训室设备
楼宇智能化实训设备
网络布线技术实训设备
制冷与空调实训装置
中央空调、暖通实训
家用电器实验室设备
汽车发动机实训台架
汽车全车电器、空调等
汽车电气类示教板
汽车底盘及解剖实训室
智能交通实训室设备
新能源汽车实训设备
军用车辆、特种车辆
太阳能及风能实训装置
电梯维修保养实训设备
数控机床实训室设备
无人机应用技术实训室
建筑给排水设备实训
消防教学实训设备
焊工技术、钳工工作台
液压与气动实训室设备
其他类
实验室成套设备
电工电子实验室设备
电工模电数电电气控制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装置
电工电子、电气控制
微机、单片机实验台
PLC实验台
多媒体语音设备
教学实验箱
环保实验室设备
化工实验室设备
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装置
流体力学实验室设备
热工实验室设备
教学设备教具
机械示教陈列柜
机械实验教学设备
汽车教学模型、示教板
机械教学模型
心肺复苏模拟人
医学教学模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详细信息
 
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发表时间:2009-10-1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按照《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学院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特制定本方案。
一、申报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具备的条件和优势
我院是经批准、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汽车发动机教学模型基础上,于2001年正式合并组建的,拥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院占地面积981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总值1.02亿元,教职工681人,高职在校生9322人。现开设高职专业40个,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车间)43个、校外实训基地41个,图书馆藏书达62.1万册。
近五年来,学院获得各类荣誉称号100多项,其中2006年被评为省先进单位;2004年荣获全透明整车教学模型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称号;透明液压传动演示系统”。
(一)建设环境
数控机床实训台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工作,“加强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建设。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建成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把建成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实行整体迁建,在东城区建设一个占地近1000亩的现代化校园。新校区建设已经纳入许昌“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还在政策、资金以及其他方面给予持续有力的倾斜和扶持。地方财政部、部也对我院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2006年拨款360万元,支持我院数控机床实验台实训基地建设,使该实训基地成为国家级实习实训基地。
(二)领导能力
学院现有正高职称1人,研究生学历4人。领导班子健全,群体结构合理,具有很强的开拓创新精神。
院有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高职教育的理论水平,其论著、文稿多次获省级奖项;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质量立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理念和“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带领行政班子成员继承和发扬了团结务实、公正廉洁、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积极推行学院机构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学院的跨越式发展。
在以书记、院长为首的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发展和建设得以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运行,并且生物实验室设备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三)综合水平
1、办学理念先进,教学中心地位突出。我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质量立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理念,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提出实施“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三段式教学”的教育模式,这些制冷制热实验室设备先进的办学思想和准确的办学定位,为学院赢得了发展的机遇,彰显了依托特大型企业办高职教育的独特优势,促进了学院的跨跃式发展。
学院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在经费管理、分配政策、引进教师等方面向教师倾斜,确保了教学经费支出在学院各项支出中的优先地位。在分配政策上,加大向教师倾斜的力度,在同职称、同学历的条件下,教师收入高于其他职工。
2、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确立了“人才强校”的治校方针,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出台了《教师岗位津贴浮动发放办法》、《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暂行规定》、《教师引进和聘任管理办法》等师资管理制度,学院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明确规定教师在职读研学费由学院承担。几年来共引进教师几十名,126人次被选送到国内重点高校进修学习。各项政策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使教师在学历、科研能力、教学水平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数字电路实验箱
为确保教师队伍稳定发展,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建立优秀中青年教师奖、优秀教学成果奖和院内特殊津贴、课时补贴、超课时酬金,设立科研成果鼓励奖和优秀科研成果奖、院内重点科研项目资助基金等。二是认真做好院内职称评聘工作,实行评聘分离。三是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学院注重深化院内分配制度改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着力改善和提高中青年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层次。通过委托、定向培养研究生和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进修、讲学、高师培训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四是加大人才引进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学院一方面不断创造条件,引进相关专业的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教师。另一方面,积极落实学院学科带头人及学科后备队伍建设政策,建立合理心肺复苏模拟人的科研梯队,充分发挥骨干队伍的作用,带动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向新的高度迈进。五是聘请国内、省内知名学者不定期到学院举办讲座和报告,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已拥有一支政治素质好、敬业精神强、专业技术水平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9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0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1%;专业教师325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288人,占专业教师的88%;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82人,占青年教师的80%以上;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5人,许昌市拔尖人才32名。已基本形成了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制定了《教师师德建设实施方案》,大力弘扬“求实创新”的校风,加强“敬业奉献”的教风建设、促进“勤奋尚能”的学风建设,把“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注重电喷发动机实验台,以学风促教风。广大教师自觉地把学生“成人”与“成才”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人人争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受到学生及社会的高度评价。在每学年各系(部)和教务处开展的学生评教活动中学生满意率在92%以上。百名师德建设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教师”、“许昌市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3、设施先进,经费有保障。学院建有多媒体教室 36个,配有教学用计算机1576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141万元,其中重点专业的实验实训仪器、动力转向实验台设备数量和科技含量均位于全国同类院校前列。新建图书馆面积3万平方米。
学院正常办学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组织创收两个渠道。市财政拨款900多万元,学院组织创收近5000万元。资金使用首先保证教学需要。在资金的管理上,成立以计划财务处为主的经费管理办公室,负责学院所有经费支出及每月经费的审核、登记、统计和汇总。
4、教学管理科学规范,质量监控效果显著。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资源保障、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与考核等子体系组成。按照总体目标的要求,把总目标分解到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并由学院的考核机构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构建运行有序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学院、教务处、教学系(部)、教研室”四级教学管理体系,制定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方案》和《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标准》,出台了《教学督导工作制度》、《教学工作委员会条例》、《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践性教学管理规定》、《实验室工作条例》、《关于试题库建设的管理规定》、《关于教考分离的管理规定》、《教师任职考核评估办法》、《系(部)教学管理考核评价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客观、系统的质量评价与考核。
学院本着“以人为本,从严治学”的教学管理思路,狠抓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和规章制度的执行与落实,相继出台了《教学管理工作条例》、《课堂教学检查暂行规定》等几十项教学管理制度,并强化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教学事故或管理事故,认真调查,严肃处理,确保化学实验室设备的有序开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运用 “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普遍做到了无纸化办公,实现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教学信息发布、评教、成绩录入、学籍管理、排课、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等均实现网络化,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严谨、科学、高效。不断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采取各种形式努力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素质。一是通过岗位培训、专题研究、业务考核提高队伍素质。二是在教学管理人员中要求人人都会研究、会计算机、会公文写作,懂教务、懂管理,精通业务工作。三是实行岗位责任制,严格工作流程。四是提出“管理、研究、服务”三位一体的岗位基本要求,强调“一切管理、研究都是为了服务教学、教师、学生”的教务管理理念。
5、就业质量高,社会评价好。近三年来,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平均为151%;新生报到率平均为102%;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89.4%,行业专业就业率达95%。办学5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满意率均在97%以上。如:许昌众品集团2006年招聘25名应届毕业生;中国航天集团时代电子公司于2005年和2006年在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招聘应届毕业生42名;2005年和2006年两年在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共招聘应届毕业生40名;2006年在我院电机及电气技术实验装置专业招收应届毕业生50名。
(四)教学改革
学院根据周边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及人才需求状况设置专业,依据岗位群要求开设课程。积极探索“订单式教育”、“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教育模式和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对学分制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对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进行了学分制改革试验。学分制改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学生拓宽知识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工作委员会,充分利用许昌地区人才资源优势,进行了推进区域化经济再上新台阶的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了“订单式教育”,2004-2006年与单位签定高职订单教育协议的学生达1100人,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学院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主动为企业服务。2004年以来,为河南建筑行业培养项目经理2751人,培训大学生村干部390人。
教学模式改革卓有成效。学院探索实施了“校企一体”、“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顶岗实习,企业支付一定报酬,既减轻了学生学费负担,又使学生在生产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受到企业、学生和社会欢迎。几年来,先后承担省、部级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题近10项,汽车电器万能试验台研究并形成了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办学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院系领导及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带头参加教育教学研究项目68项,在核心期刊、CN级刊物及有关杂志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3篇,有效指导了教育教学工作。
(五)专业建设
1、专业建设水平高。我院根据实际需要,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并从政策和资金上保证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两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和汽车检测与维修)和七个院级教改试点专业(网络技术与应用、数控技术等七个专业)每年提供建设专项资金30-50万元。在专业设置上,根据企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按照专业岗位群的需求适时调整和设置专业方向。在专业布局上,始终坚持六大专业板块的布局:计算机专业群、艺术设计专业群、汽车维修专业群、 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群、会计电算化专业群、建筑设计专业群,按照专业群的不同要求设置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零距离上岗”。诸多措施的实施将能够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002年以来,学院增设了模具制造技术、旅游管理、旅游英语、物流管理、金融与保险、数控技术、汽车营销、楼宇智能化、园林技术、园艺技术等30个市场需求旺、就业形势好的新专业。同时,根据专业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增设了18个专业方向。目前共有专业40个。
各专业成立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年开会2到3次,对专业设置、专业方向的调整、教学改革、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修订、教材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专题讨论研究。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拓宽口径、重在应用、强化技能、适应需要”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对本专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依据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导向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柴油发动机实验台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2、课程建设效果明显。学院制定《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并结合试点专业建设,创造性地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课、选修课等五个课程模块,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强化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教师普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核心课程教学CAI课件使用率达75%,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主编、参编教材35套,其中有10套专业课教材列入河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我院现有Flash MX动画设计和会计技术两门课程申报了省级精品课程。并确立了Java语言程序设计、自动变速器实验台、发动机构造与发动机试验台维修等29门课程为院级精品课程,每门课程每年投入5000元建设经费。
3、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富有成效。我院在“双证书”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学院“双证书”工作领导小组;对各教学系(部)提出了“双证书”教育的目标任务并把完成情况作为对系(部)教学管理量化考核的指标之一;结合教改试点专业和教学计划修订工作,各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了教学计划当中,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或订单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并将其与职业资格的认证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2005年各个专业毕业生的双证率平均达到了92%以上,部分专业达到了100%。目前,我院7个教学系均已建立了与各自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中心,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和报考,对于促进毕业生就业,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学院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组建多种形式的活动小组,如“课程学习兴趣小组”、专业技术研讨小组、“三小”活动小组;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数控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建模大赛及各种知识竞赛;组织各种征文活动、社会实践与调查活动和有益于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的文体活动,引导学生社团经常开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活动。以上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电工实训考核柜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六)社会服务
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的需要,学院积极承担非学历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个专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寻找与社会接轨的切入点。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非学历培训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增加了学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如规划建筑工程系的“项目经理培训”在河南省建筑行业已经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园林园艺系的“大学生村干部学历培训” 已经开始为许昌市的经济发展建功立业。
(七)挑战和机遇
目前,我院既面临着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也面对着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由于区域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一线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一线职工队伍素质不高,急需培养充实一线高技能专门人才,而目前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我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要加大力度。
同时,我院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数控车床综合实训考核装置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工作,把我院列入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对象,为我院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增添了巨大的动力。二是长期的办学实践所形成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积淀,为学院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单位的独特优势。三是较强的办学实力、优良的教学设备实验实训条件和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为创建示范院校提供了有力保证,在行业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管理上具有了示范作用。
我院决心以创建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为契机,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谱写学院改革发展新的篇章。
二、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我院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学院整体条件建设为基础,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内涵建设,强化优势,突出特色,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水平,把我院建设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三、项目建设内容
学院实施发动机实训台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院整体水平建设、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重点专业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五个部分。
(一)学院整体水平建设
1、学院基本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新划拨我院的981亩土地,到2009年,新增校舍面积14万m2,其中综合教学楼3.6万m2,综合实验实训基地1.3万m2,图书信息楼3万m2,学生生活用房4.6万m2,体育场馆1万m2,其它教辅及配套用房1.1万m2 ,满足高职学生8000人学习和生活需要。
新增多媒体教室30个,图书20万册。丰富和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初步建成适合学院实际的、先进的数字化校园。
新建实验实训室(车间)11个,使技能训练项目在校内完成的比例达到70%以上。每年列支30万元用于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保证仪器设备有足额的运转维护费用,设备完好率95%以上。重点建设好地方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使其建设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研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发动机实验台实训室接受高质量的实践训练。
2、师资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师数量与办学规模同步增长。2010年高职专任教师达560人,副高级以上职称达30%,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比例达30%,双师素质教师达75%以上,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200人以上,专业带头人25名,骨干教师100-150人,省级学术带头人1-2人,省级名师1-2人,引进教授、博士研究生20-30人。
注重师德建设。坚持年度师德考核,对不合格教师,严格实行“一票否决”,终止聘任。切实把好进入、管理、教育等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使教师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关心爱护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按照双师素质标准,每年评选一次,颁发双师素质证书;鼓励教师参加实验室建设及新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主动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参加项目设计;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企业,挂职顶岗锻炼;鼓励教师参加高职师资培训,考取行业家用电器实训设备资格证书;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使其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完善职称评审标准,把技能考核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体现高职教育对双师教师素质的要求;制定双师素质教师的激励奖励政策,在晋升职称、出国培训、工资津贴等方面给予相对优厚的待遇,保证双师素质队伍的稳定。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确保“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达75%以上。
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定期安排青年教师到生产厂矿进行实践锻炼;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他们举行讲学或讲座;开展青年教师高职教学能力达标活动;选派青年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学术研修,参与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和教学改革项目,使其尽快提高业务水平,成为教学骨干。
稳定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教学、数字电路实验箱科研环境,帮助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在评优、分配、培训、住房等方面向教师倾斜,向教学一线倾斜,努力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 的用人氛围。
3、产学研紧密结合,吸纳社会资源共建
依托企业办高职的天然优势,建立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在专业设置与调整、培养目标设定、钳工实验室设备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环节安排、实习基地建立等方面密切合作,形成命运共同体;发挥学院数控加工中心等资源优势,创办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实体或与企业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使教学与应用性项目开发紧密结合,面向市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争取和引进更多的校外资源。依托区域化经济基础,坚持合作与共建,争取上级部门支持维修电工仪表照明实训考核装置,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学院建设,以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通过广泛开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交流等实质性合作,争取更多研究和发展资金;通过银行贷款、社会捐助、校办产业创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广泛吸纳社会各方资金、物质与人力资源参与学院建设,提高支撑学院发展的能力。
4、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提升学院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结合专业建设方向、科研工作重点和人才培养规划,有目的、有重点地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联合办学,建立互派教师、联合办学的合作制度;每年选派1-2名高水平教师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职业教育先进的国家进行学习,邀请外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授课或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创造条件积极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不断提高学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搭建起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床电气电路仿真实训考核装置平台。
继续加强与国内重点院校合作,开展高层次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
(二)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
1、紧贴市场需求 ,科学规划专业布局
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及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学院科学地规划专业布局,建立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的计划与调整机制,使学院高职专业的种类和培养规模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基本平衡。
重点建设能推动许昌区域化经济上台阶的专业和有优势的特色专业,通过重点投资、重点建设,以点带面,带动其它专业(群)的建设水平整体提高。
建立专业评估机制和专业需求预警机制(就业率反馈及分析、生源报考及录取比较等),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使专业布局更贴近市场、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专业布局,保障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稳定规模、适度发展的原则,对一些生命力不够旺盛的专业进行适时淘汰,争取每年增设2~3个新专业,2009年专业数量达到43个,形成以工科教育为主,涵盖机床电气电路实训考核鉴定装置等门类齐全的专业格局。
2、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两课”和形势与政策教育,把学院建成省级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示范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生产实习、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将自己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为学生全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认真开展“订单式”教育。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校企订单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校企双方齐抓共管,确保培养质量。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模式。在认真做好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两个省级试点专业的基础上,加强和突出计算机网络技术等7个院级试点专业特色作用,进一步完善企业接收学生的实习制度,扩大试点范围,切实加强学生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时期的管理,与企业共同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同时要深入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探索出我院独具特色的工学结合新模式。
积极深化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修订完善现行的学分制管理办法、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选课制度、弹性学制管理制度,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专业比例,在实施教考分离、PLC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装置试题库建设的基础上,2009年大部分专业实行学分制或弹性学制。
4、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按照自动变速器实训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参照职业岗位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为标准,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构建以体现素质教育要求,职业岗位目标,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理论教学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符合职业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适时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基本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及时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突出核心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按照职业岗位标准的要求,将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仪器内容中,使学生专业核心知识、核心技能的掌握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有机结合,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多证书”制度。
5、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大力推进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体、多种方法并用的教学方法改革,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方法的应用。强化计算机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模型、实物、虚拟、仿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家用电器实验室设备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改革课程考试和评价方式
积极推行课程考试方式改革,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考试考核体系。公共课和职业基础课实行教考分离,优质核心课建立试题库,采用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现场答辩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对学生实施综合性评价。
建立“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采取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认真对课程内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情况进行准确评价,深化课程改革,实现课程目标。
通过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中央空调实验设备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方式,建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30-35门院级精品课程。
7、教材建设
建立教材评价选用机制,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办法,优先选用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优先选用与职业岗位知识紧密结合的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主编或参编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特别注重编写与优质核心课程相配套的教材及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训指导教材,每年争取出版15部以上;建设由文字教材、电子教材、CAI课件、系列参考书及辅助教材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
8、建设数字化校园,搭建中级电工电拖实训考核装置现代化教育教学平台。
实施网络交互教学。课程授课、答疑、作业、自测和考试成绩评定全过程在网上运行,2009年部分课程实现交互式教学。
推行多媒体授课和课堂直播。选择10门课程,运用网络进行远程实时的一对多授课,多对多授课。
建立辅助学习中心。利用校园网络,建立“网上教室”、“综合训练”、“在线测试”、“课外学习”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查询、指导、交流的平台。
9、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把一批学历高、职称高、专业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教学人员充实到管理岗位,形成层次分明、组织有序、运转灵活的组织系统和一支整体素质高的管理队伍。
根据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继续坚持领导干部听课和常规教学检查制度,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教学评估制度,并根据教学管理体制的变化,加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加大执行力度,使电工技能及工艺实训考核装置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主体作用,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考试考核等环节,从督教、督学到督管,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和多层次的质量监控。形成教学督导、教学评估、教学检查、学生评教的质量监控体系,使学院教学质量得到全面、全程、及时和有效的监控。


信息来源:

相关信息

教学设备  教学仪器 实训设备  传感器综合实验台  PLC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装置  电力电子实验台 电工实验台 电工技术实验台  电工电子实验台   汽车驾驶模拟器   汽车驾驶模拟器 教学设备 实训设备 教学设备   工业机器人教学设备  智能楼宇实训设备  电工实训台  PLC实训装置

  ◎版权所有:上海华育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华亭工业区华业路323号,邮编201816 沪ICP备13003421号-1
电话:021-62273927 62273928 传真:021-62273929